希格斯深渊

《在怀集录》私心很重拖欠很久的……读后感

献给作者 @嗯 太太一个人。

我不会写评,也不会写读后感,这些就是一点随便说说,请笑纳。^^




搁置很久才开始写《在怀集录》的repo。种种原因对此的心情很难以言述,掺杂了无数的私情与个人审美与情绪在里面,投射出来总觉得或许不是作者想说的话,也没法完整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啰嗦并且词不达意本身让人苦恼,而我偏偏对作者本人怀有更多谓之私情的东西,万般不愿她失望或者伤心,于是拖欠至今。前些日子决心做出来本子私藏,觉得至少也该有点像样的东西拿出来以示诚意,免得自己这份心情流离失所无所依托,也至少算是向作者本人致敬和感谢的一点表达吧。

从个人角度来说的话,我一向是没什么坚定不移不拆不逆的本命cp节操,一篇好的文就可以让我接纳并且喜欢一个cp,而自己喜欢的cp也必然是存在至少一篇让我觉得符合设定、符合自己的架构、主题和文字本身都打动我、能够感受到作者严谨认真的爱的作品的。对于喻王这个cp,沉沙决水姑娘的在怀集录无疑就是这样一篇在我心中确立cp的文。这种萌法本质上有点自我意识中心,并做不到似作者姑娘那样一切以原作为所有萌点的基本,也因此我尊重并且喜欢她这样的原则性,并且感激她可以负责任地给我带来这样的享受和体验。

我毕竟是读过作者大大的不少作品的,她的风格一向是灵活多变的,但是每一种都契合着文字的主题与内容。这一点在在怀上表现得极其明显。第一人称其实是个非常容易写偏写歪的视角,因为涉及到更加复杂的人物描写和表达,加上在怀的题材和背景架构,那个时代下的科研工作者高英杰视角决定了文风本身该是朴素真诚略显笨拙的,于是作者抛弃了她原本可以更为华丽细腻的文字能力,只是用这样简单直白朴素的她自己谓之“流水账”的风格回忆录一般地讲述整个故事。我非常感激这种对内容本身和文章本身的负责,因此绝然不能苟同她反复嘤唧的“流水账”说辞。在怀最早的名字是《记我的两位先生》,很有点让人微笑的味道和调调,后来更名为高大上的“在怀集录”几个字,实在是让人更加忍不住欢喜:不仅美丽,还很契合喻先生与王老师两个人之间的氛围。

我自己确实对于科研工作者有着天然的好感度,大约源于自己的成长背景。POT圈子里我最爱的一篇TF的立cp文,okc大大的《为了不孤独》,也同样是某种程度上关于学术的一些延展与反映。沉沙决水姑娘一直觉得我对在怀的喜欢是因为题材本身,这一点我也不会否认。学术界璀璨的群星确实会让我觉得热泪盈眶,它们让我感动到无以复加,在怀本带给我的感动与这些绝对不能说毫无关系。但是题材毕竟只是个题材,能够将它完整又熨帖地发挥到极致展现在一个cp里,我想这是在怀本身的魅力。

在怀集录只是展现了十个章节片段,却基本上完整地拼出了WG时期那些科学院里的一群人的形象。不仅有作为主要描述对象的两位先生,还有叶修叶先生、苏老师、物理所张老师、遗传所楚老师、黄少、一帆、小别哥等等一群人。这很奇妙,因为两万字的文本身能够拼凑出一群人的群像来,是非常难得并且有几分蜿蜒的事情,但是作者姑娘做到了。事实上,甚至包括对主要人物喻王两个人,十个片段中着墨都没有很多,大部分时候篇章的交代只是平静的陈述,对当时的环境,对高英杰本人的想法和感受,对简单的所见的描写,诸如此类。但是人物形象却并不空洞,我甚至觉得,在喻先生成为小高认识时候的喻先生、王老师成为小高导师时候的王老师之前,他们一定有着种种不同的几乎可以揣摩猜测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其他人也是如此。文中提着他们是汪洋大海中折射着阳光的水滴一样的普通人,提着他们在学术上非凡的成就和造诣却依旧过着极其质朴而平凡的生活,提着他们面临的并不顺遂的境遇却依旧保持着最本真的对于自己专业领域的真诚与追求,提着他们湮没于清贫艰苦默默无闻的日常百态中,却依旧每个人都保留着自己独特的鲜活个性,从未屈于外界而碌碌无为。这些都是群像里最明确的印记,熠熠夺目又波澜不惊,让人从内心深处累积起来波涛汹涌的感动。叶先生和苏老师温情脉脉而恰到好处的默契,喻先生和黄少天衣无缝所向披靡的配合,楚老师素来自成风景,王老师直接犀利却不乏柔情,小别哥的人不混蛋枉少年,甚至还有细节处一笔带过的小罗同学在对学术问题上的认真与不懈,每个人的鲜活都像是旧时光里的一抹剪影,在哗啦啦翻过去的时间里让人抬手仿佛可以触碰,又最终只能落回心头。

和全职高手一样,在怀里的每个人物也都让人印象深刻并且非常喜欢,让人几乎想要一点一点地来细说。小高是个从头到尾的线条,从一开始奔赴北京来求学的学生,到后来成为高老师,他的形象始终伴随着全部的故事,存在感从不抢镜却也并未模糊。作为一个有着渴求的学生,他的努力从一开始就让人看得清楚,条件有限也为了考取研究生而尽力,在科学院的新环境里张开眼睛观察着这个新奇又向往的世界。他的观察和感受往往是带着善意的,淳朴真诚,简单又正直,一如他自己所说,受到两位老师的影响。我是喜欢这样坦率又带点笨拙的小高的,因为他的世界简单又坚定,在说着科学院这些前辈们是如何在逆境里依旧保持着向上的能量的时候,他自己其实也是这样的一个在并不顺遂的大环境里依旧保持了赤诚之心的科研工作者。纵然存在感比起来文中那些他重点记述的群体要弱一些,却也实在是一个让人能感受到正能量的存在。

由小高引出来的喻王两个人第一次出场就带着温情脉脉的色彩。大约是我自己苏心太盛,总是觉得看着就心旌荡漾。因此对我来说,文中喻先生和王老师每次出场都自带一种气场,很多小细节一样的东西都让人印象深刻,无比温暖,比如一开始王老师说进屋谈吧的时候那间房子其实是喻先生的单身宿舍,比如王老师给喻先生送苹果,比如军代表的段落里王老师每次在外面一边看书一边等着喻先生,比如那声“王队”和“喻队”,再比如我喜欢的不行的带点小资产阶级气质的喻先生送拟南芥和景泰蓝的情节,以及最后那段全文里难得热烈直接的“我的另一半在国内呢”。出于我本人喻本命的身份,对在怀里喻队的描写非常喜欢,那个温和清俊、沉着细心、聪明又包容、坦荡又温文尔雅风度翩翩的形象一直以来深得我心,几乎可以临帖描摹一般,带着依山傍水的从容疏朗。而与之对应的,王老师的形象则显得格外让人入情,一如喻先生自己的那句话,“强确实强,硬却未必硬”。他对学术的执着和认真态度反映在他的性格里,也反映在他待人处事的风格上,他的犀利和偶尔的一点活泼交相辉映,和小高描述的喻先生一样,王老师对在意的人表达心意的方式也在慢悠悠的一点一滴中,平静却热烈地温暖着对方。他聪明,理智,直接又有原则,也会展露活泼温柔的一面,坦率地给予和付出,并且能够感受到对方的信任和情谊。他会呵护拟南芥,会守护数学所,会因为恋人的小资气场露出一点无奈的宽和,会在更光明的未来的邀请面前坦言选择自己的另一半因而回国,这样的王老师也实在是让人会忍不住微笑的。

我自己非常喜欢拟南芥的段落,不仅因为它充满了感情戏该有的温情和跃然纸上的性情色彩,也是因为那里的两位先生都显出来了几分真实温暖的活泼可爱。带着一点小资产阶级气质的这个设定萌极了,非常非常适合喻先生这个人,而能够理解和纵容着对方这一点气质的王老师也表现得温柔又有情怀。这里又铺垫了几句喻先生的家教的事情,和之前搭配起来,能够感觉到对方的出身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有着别样的故事,也造就了这个独特的人物性格。我觉得王老师对对方的理解和伴随应该也是立足于对对方之前经历事情的了解与感同身受、同时对对方本人大大小小的部分完整的欣赏和支持上,而喻先生对于王老师的独特则更侧重于一种几乎大而化之的理解与容纳,一种支援和无时无刻的陪伴。他们之间的情谊,大约对彼此的理解奠定了扶持的基础,这种理解美好得不像话,无论是学术上,生活习惯上,彼此的心念上,都渗透着丝丝缕缕的缠绕。在喻先生和王老师在中关村讨论问题的那个段落写得很明确,他们同样才思敏捷,可以畅怀讨论问题而毫无障碍,可以将关怀的情绪透过墨绿色的套头针织毛背心和保温杯以及劝人轻伤下火线的态度传达出来,可以在人群中兀自只看得到彼此和正在讨论的学术问题。这种有点呆又有点温暖的情节设置非常美好地还原着那一代科研工作者们的状态和精神,也连带着架构出喻先生和王老师两个人物形象与情谊。

虽然全篇小高都没有明确写两个人的关系到底是如何,但是作为读者所有心怀不轨的猜测都有迹可循,也因而能看出来科学院里也是有些明眼人的,比如黄少,比如叶先生,比如小别哥。黄少的明眼在电子游戏的部分凸现出来,他半真半假的抱怨更多的却是给人一种对搭档的调笑和祝福的色彩,叶先生则可爱得多,在王老师紧张地问所里都知道了吗的时候很宽和地给了让对方安心的回答,若干年后也依旧笑得高深莫测,实在是让人喜欢得紧,而小别哥更多的时候负责装傻充愣,和小高一起感知着周围气场的变化同时一脸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无辜。他们都是善良而单纯的科研工作者们,对于周围不多的美好怀抱着包容、保护与支持,也让这两位无敌美好的先生之间的情谊得以安稳地在这片纯粹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也正因为如此,即使是在那样的背景之下,这一片纯净的土地也显露出了它独特的美丽与芬芳来。

我喜欢独特又强大的叶先生,他会破格留下一帆,会出能拿二十分就算及格了的面试题,能和苏老师温情脉脉地搭档很多年,会眼明心亮地知晓一切却不点破;我喜欢楚老师,她可以不介意所有外界的言语,专心做好自己的研究,同时热爱生活,始终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我喜欢黄少,他的明亮是喻先生身边的一道光,是风风火火不满就吐槽还能帮搭档写思想汇报材料的活泼学者,是让外国人让封资修头痛的“剑与诅咒”里那柄话很多点子更多的搞信息安全的剑;我喜欢他们所有人:在美国省吃俭用带回来两台仪器的张老师,北大毕业生也依旧为年轻时候混蛋而骄傲的小别哥,为了区分可微和可导而顶撞老师的小罗,即使有诸多不便也视作历练而诚心留在所里的一帆……他们所有的人都平和而积极地面对生活,作为平凡又不平凡的人们,默默无闻地做着独属于自己的贡献,同时各自独一无二地闪耀着光芒。

最后的一章节里他们的处境比最初好了不少,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东西逐渐地更加明亮了起来,而用糖不甩堵住要喜糖的人们的嘴的喻先生简直萌到爆棚,这种你知我知的脉脉情深让人欲罢不能,正如小高自己说的那样,觉得心里暖暖的。我觉得这份情谊能够在最后得到完满的结局再好不过了,它是所有正能量的来源,是让我这样的读者从头温暖到最后的一份熨帖的宽心,是想要表达却无从开口的一些句子无声的回应。

后面的两篇番外更是甜得彻头彻尾。会拉小提琴的喻先生简直苏得开挂,黄少和杜明两个热烈鼓掌带动氛围让人仿佛看得到那群年轻热烈的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下依旧能够苦中作乐活力四射的样子,而最后的吻更是甜蜜得直接打上HE的标签。两人异地时候的书信是平和的温暖,几乎看得到他们彼此的心意流淌,喻先生不疾不徐又漫漫长的信笺像是为了让对方可以多看一点而特意准备的,王老师则一如既往地带点含蓄的蜿绕。彼此的告白隐匿在不让对方一眼看明白的密文与诗篇里,那像是远距离里的一点玩笑,带着九曲十八弯的遮掩的爱意。巴黎高师的段落其实算是全文的一个高潮了,两位先生彼此之间的默契和理解达到一个顶峰,似是要倾泻出来,最终却也轻飘飘地落回了一个安心的稳妥里。正文里那是一段没有对着当事人的告白,番外里却是一句果然如此的如释重负般的叹息。我喜欢最后这个故事的处理,王老师会急急发一封短信,喻先生却能理解对方的焦灼和不定,依旧沿循着既往的方式却同时达到了安抚和支持。即使如此,他们也都显露出了普通人的一面,会因为这样的关卡而担忧和两难,会因为不同的身份下背道而驰的不同愿望而矛盾与纠结。好在最终他们还是可以继续前行,幸好他们最终还是会彼此握着手继续前行。

写到这里觉得还是有很多话没有说,但是千头万绪里实在也不知道还有什么可以说。我不得不再次向作者姑娘表达我的感激之情,感谢她可以在同人作品里带来这样的东西给我,让我在其中可以看到更多美好的正能量的东西之外,还能够得到不同于一般的感动和喜悦。这篇东西好像到头来还是被我写成了乱七八糟的带着对作者的强烈苏心的读后感,也只能借此七夕之际聊表一下对姑娘一直以来的喜爱之情。我会重新做在怀集录的无料本子的封面设计和排版,希望自己的这份心意,对在怀的喜爱,对她的喜爱和感激,希望她开心的心情,也能够完整地传达到作者姑娘那里去。

最后,七夕快乐,亲爱的Haruka。


评论(9)
热度(5)